初级会计职称 初级管理会计师 初级税务管理师 初级智能财务师
初级会计职称 初级会计题库 初级会计指南 初级会计方案 初级会计试听 初级会计直播 初级管理会计师 初级税务管理师 初级智能财务师 中级会计职称 中级管理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 外贸会计师 会计实操 财税实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会计考试报名 >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第二季度)



  第一部分 总体预测

  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外需增速大幅度回落的带动下出现明显的回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实际GDP向潜在GDP的快速回归大幅度缓解了实体层面的过热压力,但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快速提升,中国面临的结构性价格上涨依然严峻。“经济大幅放缓”与“通货膨胀抬头”可能成为自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区间的总体特征。

  从上半年运行情况看,2008年宏观经济将出现以下系列的变化:

  1)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将成为引导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核心因素之一,全球经济下滑和全球通货膨胀抬头将使中国在中期阶段面临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的挑战;

  2)在国内贸易政策调整和世界经济减速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外部需求存在调整过度的威胁,外需的过度回落通过“出口-投资联动机制”不仅会引起内需总量的收缩,而且会导致内需结构的恶化;

  3)汇率的调整以及国际资产定价的重构将导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异样变动,投机资本的过度进入可能会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困境;

  4)在国际商品价格高涨、国内大宗商品紧平衡以及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多重压力下,结构性价格上涨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中期内必然面对问题,价格上涨的多元性以及国际输入性决定了目前价格治理的战略定位和措施存在巨大的偏差;

  5)在部分行业利润率高企、房地产市场的反向调整以及灾害的需求创造效应的作用下,名义投资水平依然高位运行。但这些因素的短期性决定了2009年可能面临投资增速的大幅度回落,预示着中国宏观经济可能重蹈以往下行区间的调整模式――“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

  6)结构性价格上涨将通过不对称效应打击实际消费的增长,“消费加速”与“消费升级”难以在“实际收入下降”、“经济大幅放缓”与“通货膨胀抬头”的下行区间得以实现。

  7)震灾和雪灾通过“供给损失效应”和“需求创造效应”将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带来不同的冲击,在短期内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带来小幅影响,但不会影响宏观经济下滑的总体趋势。

  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应当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周期性的调整,重视外部环境中期恶化的严峻性,适当收缩汇率调整与贸易调整的力度;在做好各项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反向调整带来的投资逆转;在正视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合理性与不对称效应的基础上,改变以往价格治理工具短期化和单一化的格局;在彻实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价格释放与价格治理的中长期战略;在适当放松财政政策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相机调整的能力;在加强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坚持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为主,适时转换货币政策的工具。

  本报告基于上述各种判断,设定相应的外生参数,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分年度预测2008全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得到以下预测结果:

  预计中国2008年全年GDP增长达到10.4%,比2007年回落1.5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其中第二产业出现大幅度回落达到1.9个百分点;名义投资增长速度较2007年略微上升,达到25.1%,但实际增速下滑明显;名义社会消费增长19.0%,高于2007年2.2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速轻微下滑;按照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速度达到19.0%,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6.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5.2%,与2007年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货币增长较2007年出现下降,狭义货币供应达到18.5%,M2增长16.3%;而CPI持续上涨,达到7.1%.

  第二部分 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分析

  从表层看,美国次贷危机、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使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陷入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的困境,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面临短期恶化的危险。

  从深层次看,在新技术扩散效应下滑、全球化红利递减、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全球不平衡难以持续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将于2008年告别“大缓和”的黄金阶段,进入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经济的回落和通货膨胀的抬头将使全球滞胀的威胁加剧。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化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而是一个中期问题。

  正如大量研究机构所预测的那样,世界经济将在短期出现增长回落和通胀抬头的现象。但这种增长的回落和通胀的抬头并不是一种临时的短期现象,而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周期性调整。世界经济将由2003-2007年的高涨阶段进入全面下滑的阶段,其核心原因在于,次贷危机与商品价格上涨只是世界经济增长下滑与通货膨胀抬头的导火索和表象因素,决定世界经济周期的三大核心力量“新技术扩散效应”、“全球化红利”与“全球经济不平衡”都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世界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决定了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新技术扩散效应步入下滑期,世界经济将告别“高利润时代”。

  第二、来自全球资源再配置效应、规模经济与专业化效应难以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世界PPI-CPI 缺口的全面收窄,“全球化红利”进入递减区间,世界经济将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涨的冲击下告别“低通胀时代”。

  第三、不平衡问题难以维持,以相对价格调整和汇率调整为主导的调整力量必然通过次贷危机等事件为导火索,对世界经济不平衡进行反向调整,世界将告别“贸易流量大幅度增长时期”。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证明美国过度消费与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不能持续,而各种原材料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报章也意味着亚洲过度储蓄予以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两极贸易赤字和顺差的收缩势在必行。

  第四、世界各国短期性的调整政策将使世界经济陷入“两难困境”,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以及失业增加将进一步加剧,“滞胀”的威胁将进一步逼近。

  世界经济上述深层次的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产生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1、必须充分认识到本次世界经济放缓、通货膨胀抬头并不是单纯次贷危机与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短期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表现,因此,中国必定将在中期范围内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从中期角度进行相应统筹。

  2、决定世界经济周期调整的三大核心力量――“新技术扩散效应的衰退”、“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将直接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中国短期决策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力量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的途径和力度。

  3、石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虽然在表面上属于需求拉动型,但是必须清楚看到这种结构性价格上涨对世界各国的冲击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它在本质上具有国际利益再分配的功能,是国际资本进行价值掠夺的新模式,贸易冲突以及国际宏观政策冲突的再起是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必须考虑的一个核心要素。

  4、应当认识到本次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虽然有本质性的区别,但应当充分重视“新型滞胀”出现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需要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

  第三部分 中国宏观经济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一、2008年中国GDP增长大幅回落,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增速同时下降的过程中,产出缺口的快速逆转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周期的下行区间。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三大需求的增长速度同时回落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整依然具有十分明显的顺周期效应,未来宏观经济存在加速回落的风险。

  利用AK生产法和四种滤波方法测算出来的GDP缺口表明,2008年是实际GDP向潜在GDP快速回归的年份,也是中国周期变动的年份。2003-2007年间中国实际GDP年度增长速度均超过其自然增长率并且逐年加速,必然通过滞后效应大幅度提升2008年中国潜在国民收入水平。即使在2008年中国实际GDP增长10.4%而超过其自然增长率的预测条件下,中国国民收入相对缺口也将从2007年的正值逆转为2008年的负值而指示萧条经济景气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三大产业GDP出现整体同步回落的趋势。第一产业全年增长速度预计达到3.5%,较2007年、2006年分别回落了0.2和1.5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全年增长速度预计依然要低于2007年1.6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2007年回落2个百分点,仅为10.6%.

  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经济下滑不仅在三大产业中存在一定的联动性,而且在同时下滑的过程中,宏观的产业结构并不是得到优化,反而进一步恶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提高0.04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要下降0.03和0.01个百分点。

  在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的同时,有效需求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出现同步增长速度回落的态势,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在外需下滑的引领下,在“投资-出口”联动机制和“通货膨胀-实际收入”联动机制的作用下,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的增速顺势进行回落。这充分表明,以往各个周期中所存在的宏观经济顺周期调整效应依然存在,这预示着本轮经济下调可能延续以往周期中所存在的“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

  二、在世界经济周期与本国政策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净出口的大幅度回落将引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而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将增加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在内部结构刚性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外需的过度调整将引发宏观经济总量收缩和结构进一步恶化的问题。

  2008年中国进出口变动情况基本延续2007年10月以来的态势,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增速(除2008年3月),这导致净出口总额同比增长速度下滑。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2588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34亿美元。正是外需大幅度的下滑引领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并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大幅度下滑的首要原因。考虑到汇率变动的因素,2008年净出口增长的下滑将直接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0.83百分点,占中国经济下滑的56%,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如果考虑出口增速下滑带来的投资增速下滑的因素,那么出口下滑可以说明2008年经济下滑的90%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需可能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一是在各种表象因素和深层次力量的作用下,世界经济的持续下滑将使中国出口增速加速下降;二是汇率-贸易传递机制的3种特性――“滞后性”、“累积性”与“阀值效应”决定了中国人民币进一步加速升值将导致出口增速加速性回落,人民币升值速度存在加速过度的问题;三是内部需求的刚性和国内贸易政策的顺周期性调整将导致进口增速进一步扩大。

  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中国外需调整的过度和存在持续恶化的可能性,而这在在中国内部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具有刚性的前提下,可能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不利的冲击。

  三、在部分部门利润水平依然较高、灾难的需求创造效应较为明显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反向调整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实际增速下降明显。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持续高涨以及上述各种因素的短期性却意味着中国固定投资可能在2009年进入加速下滑区间。

  从数据可以看到,2008年固定投资名义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高涨,2008年的实际投资增速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年较2007和2006年分别下滑4.8和3.4个百分点。这是仅次于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回落的第二大因素。2008年中国的投资出现下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进一步下滑的原因在于:

  第一、利润增长率的下滑决定了实际投资增速的下滑。2008年1-2月的工业利润增长率为16.5%,中国企业利润的确进入了下滑区间。2008年是中国告别“高利润时代”的拐点。这决定投资也将面临下滑的压力。

  第二、固定投资价格、原材料价格以及动力价格大幅度上升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制约了实际投资的增长。

  第三、在“出口-投资联动机制”的作用下,出口增速的大幅度回落将导致投资的回落。

  第四、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在利润大幅下滑的重挫下,“煤、电、油、运”等传统瓶颈产业的供给约束将重新凸现。

  第五、信贷的进一步收缩也将引起投资的进一步收缩。

  第六、房地产投资的反向调整可能是影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因素和中国宏观经济下滑的焦点。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出现开发投资提速,而销售面积大幅下滑、部分房价出现回落的局面。这集中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房地产商捂地牟利模式被资金连过紧打破;2)房地产在需求下滑情况下供给大幅度增长,预示房地产价格将面临整体下滑的可能,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收益将进一步下滑,紫金链将进一步收紧;3)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大整合。而这些变化则预示着2008年下半年以及2009年可能迎来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双双下滑的局面。

  第七、雪灾和震灾通过“需求创造效应”相当程度上抵消了中国固定投资下滑的趋势,但这种效应所具有的短期性和加速衰减性等特点决定了2009年的固定投资可能面临加速下滑的危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名义固定投资速度维持的格局将在2009年被打破,利润的下降、投资成本的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反向调整、出口的进一步下滑、瓶颈产业的出现以及灾后重建效应的递减,2009年中国固定投资可能面临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双双下降的局面。

  四、CPI结构性的高涨、实际收入水平增长的乏力以及消费变动内在的规律决定了我国难以在短期再次出现消费结构升级与总量加速,实际消费水平的缓慢上升不仅意味着我国需要进一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求我们适当放缓结构性调整和外需收缩的节奏。

  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我们可以十分轻易得出中国消费正处于加速期,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结论。因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从2006年初的12.5%上升到2008年4月的22.0%.但是,如果剔除物价因素,中国目前的实际消费增长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2008年上半年实际消费增长可以达到12.6-12.8%,只比2007年提高了0.5%百分点。总体而言,2008年中国消费速度呈现“名义加速,实际下降”的局面,一些研究人士所鼓吹的“消费加速,增长转型”是一个伪命题。其原因在于:

  第一、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对消费者行为的冲击决定了2008年上半年消费上升只是一个短期现象,进一步的通货膨胀冲击将使消费者行为发生逆转,消费将出现下坡。

  第二、2008年居民实际收入的下滑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进一步恶化都不足以支撑中国消费的加速和升级。

  第三、在1998-2003年中国消费加速和消费升级港完成的前提下,中国消费难以期待在短期内发生下一个消费革命。

  因此,如果在今后几年中国收入结构、国民收入结构以及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把中国经济将增长的发动机过早寄托在“消费升级”之上,无疑会犯战略性的错误。

  五、在延续2007年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基础上,各项价格指标进一步上扬,通胀压力日益加大。价格上涨的国际输入性、结构上涨的持续性、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经济下滑与CPI持续上涨的矛盾、输入型通胀压力与要素价格改革的冲突、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与工资型通胀的冲突、价格释放与价格控制的错位等因素不仅决定了价格治理的复杂性,同时也要求从全球视野、历史比较、中期角度来合理统筹价格释放与价格控制、需求总量控制与供给结构调整、短期工具与长期工具之间的关系。

  2008年的通货膨胀基本延续了2007年4月以来价格逐季上升的趋势,各项价格指标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攀升。1-4月CPI达到8.2%,PPI达到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达到10.3%,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达到8.6%,比2007年分别上涨了3.4、4.1、5.9和4.1个百分点。这种大幅度的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导致大量认识的分歧和行为的分化。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从国际以及内在机制等角度深入研究目前的价格上涨问题。

  第一、2008年无论是从CPI还是RPI来看,其内部结构与2007年基本是一致的,依然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与1988和1994年通货膨胀比较,中国短期内难以出现全面物价上涨。

  第二、超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争论,需要从世界经济循环和周期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本质。中国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不仅决定于中国的全球化、工业化以及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决定于全球分工体系的调整、世界不平衡、美元贬值以及金融全球等因素。

  第三、不能简单化目前我国价格上涨的国际传导路径,由于汇率传递的效率太低,人民币加速升值无法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第四、必须充分重视本国经济的内在结构关系以及运行机制所面临的困境,选择各种相应的治理措施。

  六、雪灾和震灾将轻微改变2008年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其“供给损失效应”与“需求创造效应”的不对称性在短期内延缓了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短期分层次做出不同的调整。

  第一、震灾对存量冲击较大,“供给损失效应”较小。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和相关估价方法,本次大地震的财富性损失估计在4200-5000亿之间。但存量的损失不能直接等同于今年GDP的损失。由于本次重灾区13县市的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4%.因此,考虑到灾区的灾后生产恢复很好,灾害带来“供给损失效应”不会超过2%.

  第二、“需求创造效应”很大,有效缓解了2008年内需与外需增长速度同步下降带来的经济下滑压力。

  对于消费而言,震灾可能导致总消费水平应当略有上升。对于投资而言,由于四川财富受损的规模在4200-5000亿元,灾后重建的标准又要高于当地原来的标准,加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高涨以及灾后重建在3年内完成等因素,估计2008年的灾后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以上。该规模预计使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1-1.5个百分点。

  第三、在供给略微减少和需求拉动明显的双重力量作用下,2008年价格上涨压力将轻微增强。

  由于震灾导致的供给损失不超过0.2%,需求拉动不超过0.6%,根据中国以往的产出缺口-通货膨胀关系推算,所导致CPI上涨的幅度应当在0.2%以内。因此,地震对总体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会十分明显,只是在部分行业中会凸现。

  政策建议

  一、必须充分认识到本次世界经济放缓、通货膨胀抬头并不是单纯次贷危机与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短期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表现,因此,中国必定将在中期范围内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从中期角度进行相应统筹。

  1)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全面调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战略定位和工具选择, 将贸易冲突以及国际宏观政策冲突等因素作为我国经济政策制定必须考虑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要求国际意识和利益冲突意识。

  2)高度重视国际资本异样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在加强投机性资本流入管制的基础上,防止出现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度逆转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可能。

  3)重新认识中国在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强化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防止单边调整带来的巨大宏观经济风险,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体系进行汇率协调和资本监管协调,要求美国等中心国家承担必要的国际货币和国际资本协调义务,发挥中国在国际金融协调中重要作用。

  4)积极推动国际大宗商品协调机制的建设,从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个层面展开相应的国际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干预,使中国价格治理具有开放视野和国际方法。

  二、基于产出缺口快速逆转、三大产业和三大需求同步出现增速下降、宏观经济调整顺周期效应十分明显以及结构性价格上涨没有明显恶化等原因,2008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应当对双紧政策进行调整,以防止中国经济重新步入以往“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的顺周期调整模式。

  1)防止增长模式转型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冒进心态,充分认识目前“不平衡发展战略”以及外需适度下调的阶段性意义,避免外需大幅度回落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在保证外需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出口和进口的结构。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自2007年以来的各种贸易调整政策的力度,适当回调部分产业出口退税率或进口关税,同时应当控制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防止加速升值对贸易带来的“阀值效应”冲击。

  2)密切重视产业利润下滑、投资瓶颈产业重现、灾害重建带来的需求创造效应具有加速递减的特性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反向调整等现象,避免投资出现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双双下降的大幅下挫局面,尤其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因资金链断裂所出现的崩盘的可能,投资紧缩政策应当进行适度调整,适度进行信贷结构调整。

  3)在国际游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以数量型格局调整为主的策略,价格型工具的启用应当根据国际利率的变动以及汇率的世界结构性调整的状况进行相机决策,积极地进行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协调应当是中国货币当局的核心任务之一。

  4)财政政策应当采取中性定位,积极操作的定位,改变年初从紧的政策取向,适度扩大支出的规模。

  三、中国结构性价格上涨所具有的国际输入型特征超越传统的“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分析框架,传统的价格治理模式不仅无法在短期解除通货膨胀的威胁,反而会在价格管制中妨碍合理的相对价格释放及其经济结构的转化。中国价格治理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在加大国际协调、进行必要的国家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干预的基础上,展开国内结构性价格上涨的治理。

  1、正确认识食品价格冲击在中国历次通货膨胀时期的作用,高度重视食品价格在“紧平衡”条件下的“超调”特性,在加强国际粮食价格协调的基础上,采取粮食出口的短期管制,强化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加强粮食自给战略的地位。

  2、中国资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具有十分深厚的内在结构变动基础,不能简单采取价格管制模式进行治理,而宜采取价格释放和价格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能源价格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结构转型在中期的必然选择,也是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中期选择。有步骤地部分放开能源价格不仅不会对中国结构性价格上涨带来全局性的影响,反而会有效解除瓶颈产业的约束,消除瓶颈产业存在所带来的价格形成机制扭曲的问题。

  3、近期不宜进行人民币加速升值,中国名义汇率的调整取决于国际利率和汇率结构调整,通货膨胀因素不宜成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函数。

  4、中国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时,必须控制工资水平上涨的幅度,劳动工资形成机制不宜在短期内全面展开。

  5、不要希望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对这种价格上涨带来直接性的效果,也不要一国单独承担全球结构性价格调整带来的成本,货币政策的紧缩只能定位在预期引导的作用上,不宜进行持续的紧缩。

  内容提要

  报告预计,中国2008年全年GDP增长达到10.4%,比2007年回落1.5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其中第二产业出现大幅度回落达到1.9个百分点;名义投资增长速度较2007年略微上升,达到25.1%,但实际增速下滑明显;名义社会消费增长19.0%,高于2007年2.2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速轻微下滑;按照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速度达到19.0%,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6.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5.2%,与2007年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货币增长较2007年出现下降,狭义货币供应达到18.5%,M2增长16.3%;而CPI持续上涨,达到7.1%.

  报告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必须充分认识到本次世界经济放缓、通货膨胀抬头并不是单纯次贷危机与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短期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表现,因此,中国必定将在中期范围内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从中期角度进行相应统筹。

  二、基于产出缺口快速逆转、三大产业和三大需求同步出现增速下降、宏观经济调整顺周期效应十分明显以及结构性价格上涨没有明显恶化等原因,2008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应当对双紧政策进行调整,以防止中国经济重新步入以往“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的顺周期调整模式。

  三、中国结构性价格上涨所具有的国际输入型特征超越传统的“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分析框架,传统的价格治理模式不仅无法在短期解除通货膨胀的威胁,反而会在价格管制中妨碍合理的相对价格释放及其经济结构的转化。中国价格治理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在加大国际协调、进行必要的国家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干预的基础上,展开国内结构性价格上涨的治理。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08-6-16)

(ck)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特色班

班次特色
含普通班全部课程+服务。同时开通模拟考试题库,题库以考试大纲为主导,准确把握考试重点、难点与考点,教授答题思路与方法,剖析历届考试失分规律,指明考试中“陷阱”、“雷区”和“误区”所在。帮助考生减少答题失误,助学员高分过关。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考前冲刺班+模拟考试系统+在线答疑+电子版教材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精品班

班次特色
含特色班全部课程+服务,同时为开通精品班的学员配备相应的直拨咨询号码,专人答疑,建立完善的学员信息库,及时回访跟踪,了解学员学习情况,督促学习,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考前冲刺班+模拟考试系统+在线答疑+电子版教材+ 赠送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课程、题库+会计实务课程+当前不过,下期免费学

480元/一门
960元/两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实验班

班次特色
含精品班全部课程+服务,实验班学员享受班主任制教学制度,并签署协议,当期考试不通过退还该课程学费(必须参加当期考试)。选报实验班课程的学员,还将免费获赠上期考试同科目下其他所有名师主讲的课程!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考前冲刺班+模拟考试系统+在线答疑+电子版教材+ 赠送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课程、题库+会计实务课程+考试不通过,学费全额退

1000元/一门
2000元/两门
购买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网络课程涵盖(36学时):

一、《管理会计概论》

二、《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三、《预算实务》
含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与分析

四、《成本管理》
含成本控制方法、成本责任、标准成本系统、作业成本分配等

新增实操课程(30学时):

1、《预算实操》

2、《成本实操》

更新时间2023-02-20 20:56:04【至顶部↑】
江南财子®  联系我们 | 邮件: | 客服热线电话:4008816886 | 

付款方式留言簿投诉中心网站纠错二维码手机版

电话:
付款方式   |   给我留言   |   我要纠错   |   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