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审计差距治理层理念待提升
近日,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下称“致同”)全球企业风险服务主管合伙人张翌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中国内部审计的定位不高,要推动内审发展还需要治理层理念的提升。
“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是由企业自己内部的部门来进行,通常来说直接汇报给审计委员会,后者通常是上市公司董事会下面一个独立的机构。因此内部审计其实是非常独立的,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是第三道防线的功能。”致同企业风险管理合伙人李辉表示。
近几年,内审在国内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中获得了很好的推动。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
今年8月末,财政部及证监会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2012年2492家上市公司内,共有224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当中合计有31家公司内控、内审存在较大问题,其中自曝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有8家。财政部及证监会表示,2012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内控规范体系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企业的董事会、高管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仍将内控规范的实施简单定位于满足监管要求,甚至仍习惯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而在发达国家,企业普遍重视内审,其职能也已从监督发展为控制、咨询、风险管理等,渗透到公司运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内部审计的理念也由查错防弊,发展到积极为公司创造价值,提升公司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据上述两位致同合伙人介绍,国外对于上市公司在内审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且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至少五年必须开展一次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外部评估。不仅如此,许多外国企业从主观上就将内审作为现代管理一个重要的经验和手段。反观国内,审计委员会的制度还没有完全成形,且许多企业对内审仍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领域更甚。
张翌轩认为,重视程度不够源于国内的内审环境和内审定位。“一是因为国内企业内审的职能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内部组织;二是国内企业还是更多的将内审定位在财务审计的传统职能,而实际上现在内部审计已经不是事后的观念,而是事中,甚至事前就设计一些应有的防范控制,通过不断地监控、抽查,达到企业"免疫系统"的作用。”
“国内内审的环境和内审目前执行的结果跟国外是有差距的。而理念的提升,尤其是企业治理层理念的提升对于内审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内审需要治理层给予足够授权和支持。”
显然,在国内企业内审的发展上,金融行业走在了前列。早在2006年,银监会就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对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的定位、作用、人员、机制等做了明确要求,例如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原则上按员工总人数的1%配备”。而2007年的《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也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原则上应当不低于公司员工人数的千分之五。”同时,内部审计的外部质量考核在中国也由金融机构率先开启。据张翌轩介绍,近日中国太保及工商银行已首先提出将进行内部审计的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