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控制模式下的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分析
一、会计行为与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
(一)会计行为界定 会计行为是在内部动因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按照会计行为目标的要求,遵循一定行为准则,会计行为主体采用会计特有的程序、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加工处理生成会计报表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一种能动性和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它主要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动因、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行为手段、会计行为方式和会计行为客体组成。会计行为中的政策选择,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企业最高层经营者的控制或操纵,会计行为是企业经理行为的一部分。
(二)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的表现形式 经营者可以通过构造交易的手段,如关联购销或改变赊销政策来调整销售额,可以规划公司合并使其符合权益法核算的标准,也可以调整投资额以改变报表的合并范围。经营者可以通过会计选择来实施特定的会计行为:(1)公司业务的分类问题。如主营业务与其它业务的分类、资本化――费用化问题,经营者为了获取短期利益,将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而非费用化。(2)会计估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对经济业务的某方面状况进行估计,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折旧的计提等。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经营者可能倾向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而非加速折旧法。(3)备选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中做出选择,如收入确认的方法、折旧计提的方法、养老金计划成本、存货核算的方法等。经营者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物价上升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4)公开披露的政策。当经营者的业绩好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经理可以选择无强制要求的自愿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中的某些细节、附注及报表、重大购销合同、资本投资计划、产品研发、盈利预测等。
(三)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选择 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是以经营者在会计上拥有选择为前提的。经营者只有拥有了选择的可能性,会计行为偏好才有分析和研究的必要。会汁选择是指各利益集团,如股东、债权^、政府、注册会计师、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政策选择在本质上是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不同结果的会计信息,进而直接影响财富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各个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Watts和Zimmerman(1990)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实际上归属于经营者。经营者拥有了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最终会导致两种行为:“效率”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效率”行为指把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交给经营者,使其可以选择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会计方法,进而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策略。“机会主义”行为指经营者在签约后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上给予的灵活性而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使契约各方的财富重新分配,尤其是从事有利于经营者的财富再分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会计盈余的管理和操纵、会计舞弊、选择性信息披露、游说会计准则制定、购买审计意见以及合谋审计师等。经营者在会计估计、会计程序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选择权,从而也会有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的存在。经营者的会计行为受众多因素影响,有经营者个体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所以经营者最终会选择“效率”行为还是“机会主义”行为,会随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经营者的会计行为偏好不会一成不变的。
二、经理人控制模式分析
(一)经理人控制模式的产生 经理人控制模式是由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所导致。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的直接结果是,没有任何一位股东能够直接控制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位理智的股东都会计算:要参与公司的决策,一方面必须说服其它的股东授权于自己,使其拥有足够的资格参与公司决策,这必须花费巨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必须直接收集足够的公司内外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成本将极其高昂;在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与成本参与公司决策后的收益难以对称。股东的机会主义导致了单个股东不愿意,实际上也不可能对公司的经理层进行监督,小股东难以对公司施加直接的影响,导致“强管理者,弱所有者”。
(二)经理人控制模式分析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经营者)是三个基本要素,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选择确定董事会;董事会是股东的代表,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计划,选举和任命经理人员;经理人员(经营者)负责战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其中,股东与董事会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而经理人员则是另一利益主体。股东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收益,经理人员(经营者)通过管理技能的运用实现其利益。在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经营者)关系中董事会应突出其独立性和主导性,但在经理人控制的治理模式下,董事会基本上被公司的经理人(经营者)所控制。经理人(经营者)的主导地位可从董事的任免上体现出来。董事的任免体现了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任免权属于谁,谁事实上就是公司的控制者。在美国的大公司中,董事的任免权实际上掌握在经理手中。尽管依照法律规定董事会的选举过程应通过股东大会进行,但实际上新董事的提名工作由高级经理主持,即使对在职的外部董事被允许并且被鼓励推荐和提出新的董事候选人,高级经理仍保留接受或拒绝提名候选人的权利。美国大公司的外部董事大都由高级经理提名,而被提名的候选人选又大都与高级经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部董事大多来自与公司有着直接业务关系的其他公司,但基于业务关系进入公司的外部董事受公司间维持稳定业务关系的考虑,独立性有一定的局限,对公司经理阶层并不构成有效的约束。另外,银行也会向公司派遣外部董事,但出于与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考虑,他们只在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危及其利益时才对经理阶层采取强硬态度。在这种模式下,股东一般很少积极去监督公司经营者的行为,而主要通过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外部压力形成对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约束。
三、经理人控制模式下的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效的外部市场有效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可以通过公司的股票价格体现。当经营者业绩良好时,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上升,公司股东的价值得到提高,经营者能够继续经营管理此公司;当经营者管理不善时,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下跌,股东对公司经营者业绩不满,使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时董事便会对公司经营者进行改组,同时有能力的企业家或其他公司会趁机低价收购股份,从而接管企业改组现任管理层,重新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经营者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不让股东“用脚投票”,会采用有利于企业正常发展的会计选择,即“效率行为”,从而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有效的经营者市场会给经营者施加压力,完全竞争的经营者市场可以把有能力和尽职的经营者与没有能力和不尽职的经营者区分开。前者能很快晋升和获得高薪,而后者只能获得低职位和低工资,甚至被驱逐出市场。有效的经营者市场保证了公司所选聘的经营者能力是比较强的,能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壮大发展规模。经理向企业贡献管理技能,管理技能不能转变为现金、财产或其他人力资本,会导致经营者退出劳动市场变得困难;又由于经营者不能同时为多家企业服务,经营者管理技能的投资组合无法多样化以降低风险;最后因管理技能价值无法直接观察,所以在雇佣契约中无法明确规定经理人员应该把其工作能力以怎样的程度出售给雇主,这样在签订雇佣契约时经营者以往的管理业绩及其所积累的声誉将作为其管理技能的衡量标准。有效的经营者市场使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向于“效率行为”。在股权分散的经理控制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控制权市场也是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重要机制。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跌破其正常价格,就容易被其他公司并购,从而使经营者面临被解雇的危险。所以,公司的经营者为避免被接管后职位的丧失,他们有动力改进经营管理、维持分红和稳定的股价。经过以上分析,有效的资本市场、经营者市场和公司控制市场使得经营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得不偿失,所以经营者偏好于“效率行为”。有效的外部市场可以考核经营者业绩,从而决定经营者去留。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代表了经营者管理技能的不同贡献程度,经营者处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拥有会计信息职业判断的权利,所以有动机通过操纵会计行为来掩盖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保住自己的职位。外部市场虽然有效,但只要存在信息成本,市场就无法完全判断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公司的经营者能够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股价。
(二)报酬契约 在委托代理理论下,为了控制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委托人(所有者)就有动力设计针对经营者行动的激励性报酬契约。为了更好的激励经营者,其报酬有固定工资、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组成,其中股票和股票期权的激励成为一种趋势。一般认为,在经营者的报酬结构中,股权报酬比现金报酬的激励效果更优。以期权为例,期权激励以股权为纽带,通过股票期权制度的附加安排,联结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国外通行的做法是规定期权在授予一定期限后方可行使,并在期权存续期内,分期分批、均速或非均速行使。经营者如果在存续期内离开公司,尚未行使的剩余期权将直接丧失,而这无疑加大了经理层离职的机会成本。因此,以期权为基础的股权激励被人们称誉为稳定与约束公司经营者的“金手铐”。股票期权激励赋予了经营者合理的剩余索取权,有利于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能够有效抑制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从而解决其决策短视问题。据上述理论分析可知,企业经营者在奖金和股票期权为内容的报酬激励下,经营者偏好于“效率行为”,但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营者同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西方实证会计领域中会计政策选择三大假设之一――分红计划假设,即管理报酬契约中与会计盈余相联系的奖酬计划的存在,是驱使经理人操纵会计行为最直接的动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盈余管理。WattsandZimmerman(1978)关于奖金计划假设的研究表明,在采用以盈余为基础的报酬契约企业中,经理有动机报告能使其奖金报酬价值最大化的会计结果。在没有考虑奖金契约可能存在非线性形态的情况下,认为经理总是选择能增加其利益的会计政策。Healy(1985)在进行更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深化了Watts andZimmerman的研究。发现由于外部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经理层便会乘机操纵利润。在存在上下限的非线性奖金计划中,经理并不总是选择可增加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若当期盈利高于奖金计划所规定的可转为红利基金的上限,则经理人有降低当期盈余以将超过部分转入未来收入的动机,以避免永远丧失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会;若当期盈利低于目标下限,则经理人员会采取措施进行巨额冲销;只有当盈利界于目标盈利的上下限之间时,经理才努力增加盈利已使其刚好等于上限。总之,经理人会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大化其预期红利的现值。Healy还发现经理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对会计收益进行管理:一是通过对各种应计项目的操纵来实现;二是通过对会计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Hohhausen等(1995)通过对1982年至1990年间的443家公司以盈余为基础的年度奖金计划进行了仔细观察,结果发现,获得奖金最高金额的经营者,操纵应计项目是为了减少报告盈利,这与Healy的结论是一致的。Guidry Flora等(1998)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或无法按照报酬契约计划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正的可操控性收入与CEO的现金报酬正相关,并且当可操控性应计项目之前的盈余低于零或低于以前年度时,经理会选择正的可操控性应计收入。Aboody and Kasznik(1999)运用1992年至1996年美国572家公司2039项有固定期权授予日的期权计划数据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检验。其预测经理人将于期权授予日之前,提前公布坏的消息(如未预期损失等),延迟公布好的消息,而在期权授予日之后则采取反向的披露策略。这样的披露管理策略保证了与坏消息相伴随而引起的股价下跌发生在授予日之前,而与好消息相伴的股价上涨则发生在期权授予日之后。在实证检验中,分别采取如下方法:(1)以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悲观还是乐观态度的分布来代表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操纵。因为在美国资本市场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很大程度上源于与管理层的沟通与交流。研究表明同一公司在期权授予日之前三个月相比其他月份,显著悲观。(2)对期权授予日附近股价的波动直接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股价变动方向明显不同于期权授予日之前的表现为负的超额收益及期权授予日之后的显著正的超额收益。(3)运用样本分组,直接检验管理当局所发布盈利预测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经理人期权授予日在盈余宣布之前确实倾向于发布坏消息,而在盈余宣布之后倾向于发布好消息。
四、经理人控制模式下经营者不良会计行为治理对策
(一)提高外部董事独立性在经理人控股模式下,公司董事会中的内部董事大多数是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更好的约束经营者行为,董事会要引入外部董事,外部董事能加强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外部董事一要保证与公司经营者没有密切的联系,二要保证外部董事不能在与本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担当外部董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的保证外部董事的独立性,从而发挥外部董事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对外部审计监管在经理人控制模式下,股东一般很少积极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通过管理技能运用实现其利益,因此经营者单方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外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经营者经营行为中的问题,有助于监督经营者经营行为,保证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经营者报酬激励因为存在有效的资本市场,对经营者的激励以股票期权为主,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仅仅是依靠经营者所提供的报表信息。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具有弹性,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所以仅凭报表业绩决定经营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是不恰当的。而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是经营者完全无法控制的。将经营者报酬与股票价格挂钩不是一种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加大公司经营者所承担的风险,出现逆向选择,从而导致经营者的不良会汁行为发生。除了以会计盈余数字为基础实施报酬激励,可以尝试寻找其它替代指标,如经营现金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的利润以及经全面修正的价值指标-EVA、平衡记分卡等。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